5月12日,是汶川地震12周年,也是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12年來,轉瞬間山崩地裂的巨大災難,時刻鞭策著從事防震減災、災害預警的科研人員不斷進步。5月11日,記者走訪了部分科研單位的科研人員,探尋我國防震減災科學技術前進的腳步。
11日,四川省廣電局、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等單位在成都高新區聯合宣布,已在宜賓市南溪區、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建成“村村響”地震預警應急廣播系統,這是全國首批縣級“村村響”地震預警應急廣播系統。“12年前,我國沒有地震預警技術、沒有地震預警網、沒有地震預警服務。但如今,我國已具備全球領先的地震預警技術水平,多災種預警科技也在快速發展,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更安全的服務。”地震預警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主任、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說,站在汶川地震12周年的新起點上,此次安裝“村村響”系統后,當附近發生強有感地震或破壞性地震時,地震預警將通過已開通縣區的下屬鎮鄉級廣播站和村級廣播室響徹全區所有鄉、鎮、村,提醒民眾避險。
12年前,汶川地震導致災區6140座橋梁損傷,多座橋梁垮塌,曾讓救援隊伍處處受限。如今,地震后建設的四川境內首條高鐵成都至都江堰快速鐵路,已歷經雅安蘆山、九寨溝等多次地震考驗,平穩快速地行駛在四川大地。“成都至都江堰快速鐵路建設采用‘全程高架、以橋代路’模式,橋梁占比達到近90%,作為高鐵橋梁中最重要的構成部分‘預制箱梁’,其技術要求極高。”中鐵八局橋梁公司副總工程師張家均說,為滿足成灌快鐵抗震、高時速等多項技術指標要求,相關設計方拿出了國內最新的設計方案,并首先在當時試驗條件較好的中鐵八局廣珠城際中山制梁場進行“破壞性試驗”。“國內箱梁靜載試驗荷載系數一般在1.3倍,而當時為成灌快鐵量身定做的箱梁,在破壞性試驗中荷載達到2.0倍。這么堅固的橋梁架設在成灌快鐵上,安全性得到充分保障。”他說。
12年前,地震造成的山洪、泥石流、山體崩塌等次生災害頻繁發生,讓打通生命線的救援工作頻頻受阻。在處理當時舉國關注、引起岷江瞬間斷流的老虎嘴巨型堰塞體中,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副總工程師、研究員王全才與團隊成員首次提出“固坡樁”和“柔性框架石籠”創新工程,分別解決了普通抗滑樁不能在巨厚松散而又堅硬崩塌體成樁,及大型活動性松散體涉水岸坡長久柔性防護的難題。在“救災生命線”都江堰、汶川、九寨溝通道的重大災情應急排查和處置方案制定中,他和同事又針對“大規模高位崩塌致災時空不定又極度危險災害體”,創造性地提出以明、棚洞為主的避災方案。“如今沿線大小不同的剛、柔明棚洞隨機可見,完全實現了快速安全旅游的目的,這是交通建設先進科學理念在西部高烈度脆弱山區落地的最好體現。”
“在泥石流防治方面,當年最大的問題是不能接受‘尊重災害,讓步自然’的理念,在平面上極度侵占本該屬于泥石流的有限空間,如泥石流堆積扇。在立面上仍用過時的選線原則,嚴重壓低線路標高,僅僅傍河展線,這樣一旦泥石流暴發,河床即可快速提高,堰塞湖很快使公路和城鎮建設大量報廢。”他說,如今在科技人員的不懈努力下,科學家的“棄低”“追中”“從高”的嶄新選線理念已獲得認可,其相關成果已作為“三高”(高海拔、高寒、高速)公路選線原則的重大咨詢建議,發揮實效。
中國科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