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村民們介紹,這樣的豐收場面有很多年沒見到了。而在幾年前,這片溝壑中的田塊還是雜草叢生,成片的“撂荒地”無人問津,大多數村民都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賣稻谷現場
過去的羊角嘴村,是一個典型的撂荒村。長期以來,村民們“守土而居”,起早貪黑種植水稻、小麥等傳統農作物,但也只能勉強糊口,增收致富對他們來說就是奢望。迫于生計,村里的年輕人選擇了外出務工,村里的土地開始大面積拋荒。
“從撂荒地無人種到機耕地無閑田,這一切的變化還要從2014年說起。”羊角嘴村黨支部書記王喜全說,“這種改變源于我們探索的村合作社‘代耕代種’,不僅化解了土地撂荒,還壯大了村集體經濟。”
王喜全介紹,2014年初,蓬安縣羊角嘴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了,變分散經營為規模經營。用入股的方式把每家的地集中起來,再進行統一種植,村民當“股東”,不僅有保底租金收入,農田生產銷售盈利后還會有二次分紅。
王喜全清楚記得,2014年9月,合作社共收稻谷9萬余公斤。當年年底的時候,合作社開始了第一次分紅,也是保底分紅。那些日子,第一次嘗到甜頭的村民們都樂得合不攏嘴,喜笑顏開。

曬稻谷
更讓王喜全感到欣喜的是,今年全村流轉的570畝荒田迎來豐收,產量高達20萬余公斤,村民人均增收110元以上。
荒田成了“豐收田”,荒地該怎么辦?今年4月,因村建制調整,羊角嘴村新增撂荒土地450余畝,如何將這些土地復耕復種成了該村的“頭等大事”。
10月7日,十余名農機手操作農機開墾荒地,一派熱鬧的生產景象。
站在羊角嘴村南邊荒山最高處環顧,四周幾處荒坡已平整有序??粗矍暗膱鼍?,王喜全內心十分激動,不久之后,這里將栽種成片的柑橘樹,他在心里盤算著,如果一切順利,村民的收入將會大大增加。
羊角嘴村的合作社“代耕代種”模式只是蓬安縣解決土地撂荒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為從源頭上解決土地撂荒問題,穩定糧食生產,蓬安縣打出系列組合拳:全面發動老百姓種好自家地,做到應種盡種;對于沒有生產能力或者生產能力不足的農戶,發動左鄰右舍、親戚朋友進行代耕代種;實施土地流轉,發展規模經營,提高土地利用率;以一個村或幾個村聯合成立合作社,實行統一耕種;由村委會實行托底耕種,適當采取激勵政策措施,確保不留一片荒地。
據了解,今年以來,為切實解決土地撂荒問題,蓬安縣新成立種植專合社45家,購置農機設備1500余臺(套),同時由縣屬國企常豐農業公司成立機械助耕隊5支,帶動全縣開發利用撂荒耕地2萬余畝。
四川學習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