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9月8日,在聽取黑龍江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什么是新質生產力?如何理解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意義?記者就此采訪了復旦大學特聘教授、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院長周文。
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主導、實現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而產生的生產力
記者:什么是新質生產力?它與我們此前強調的生產力有怎樣的區別?
周文:按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生產力就是人類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生產力發展是衡量社會發展的帶有根本性的標準。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在生產力的諸要素中,不但包括人的因素,更包括生產工具和勞動資料。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物質生產力是全部社會生活的物質前提,同生產力發展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經濟基礎。今天,新的物質生產力,正在信息化、智能化等條件下形成。馬克思曾說“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鄧小平同志也明確指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而且是第一生產力”。生產力的躍升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當關鍵性技術實現突破、發生質變,必然引發生產力核心因素的變革,從而產生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主導、實現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而產生的生產力。沒有科技發展的關鍵性突破,就沒有新質生產力——先進科技是新質生產力生成的內在動力。
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是“新”與“質”。所謂“新”,是指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傳統生產力,以新技術、新經濟、新業態為主要內涵的生產力。所謂“質”,是強調把創新驅動作為生產力的關鍵要素,以實現自立自強的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為龍頭的生產力躍升。因此,新質生產力是科技創新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產力,高效能、高質量,區別于依靠大量資源投入、高度消耗資源能源的生產力發展方式,是擺脫了傳統增長路徑、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生產力,是數字時代更具融合性、更體現新內涵的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帶來的是發展命題,也是改革命題。生產力是生產關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礎。生產關系是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建立起來的,是生產力的發展形式,它的性質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狀況。與形成新質生產力相適應,要加快圍繞創新驅動的體制機制變革,通過不斷調整生產關系來激發社會生產力發展活力。我認為,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發展和創新,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中國化時代化。
記者: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對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有怎樣的重要意義?當前為何著重強調要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周文:經濟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突破??茖W技術的每一次突破,都是推動舊生產力體系逐步瓦解和新質生產力體系逐步形成的動力。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全球進入一個創新密集時代。哪個國家率先在關鍵性顛覆性技術方面取得突破,形成新質生產力,哪個國家就能夠塑造未來發展新優勢,贏得全球新一輪發展的戰略主動權。歷史的教訓、現實的趨勢都啟示我們,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我們必須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盡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真正掌握發展主動權。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復雜的內外部環境,無論是當前提振信心、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還是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關鍵都在科技創新,重點在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的突破。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強調要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對接,加強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不斷以新技術培育新產業、引領產業升級??梢哉f,新質生產力的提出,體現了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以產業升級構筑新競爭優勢、贏得發展主動權的信心和決心。
具體而言,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有助于搶占發展制高點。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源源不斷的技術創新和科學進步。要搶占發展制高點,就必須重視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發,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推動科技創新。同時要加強國際合作,處理好開放式創新與科技自立自強的關系,吸收全球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有助于培育競爭新優勢。在新產業、新業態、新領域、新賽道上,我國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成就,具備了較好的基礎和條件,包括在人才、技術、資本等方面積累的優勢,以及在市場規模、產業體系等方面的優勢。推動形成新質生產力,要求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強化體制機制創新,從而提升產業經濟的持續整體競爭力,培育產業競爭新優勢。
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有助于蓄積發展新動能。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下,推動形成新質生產力,當務之急是千方百計激活創新主體,更為充分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中的主體作用,使之成為創新要素集成、創新成果轉化的生力軍,打造科技、產業、金融等緊密結合的創新體系,從而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支撐。
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以產業升級構筑競爭新優勢
記者:在您看來,推動形成新質生產力,有哪些主要發力點?
周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前沿性、基礎性、原創性技術創新及其能力已經有了很大提高。但一些發達國家借助自身的技術壟斷,不斷制造各種沖突和脫鉤,企圖以不公平的手段拖慢我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的發展。我們必須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以產業升級構筑競爭新優勢,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搶占發展制高點,贏得發展主動權。具體而言,要從以下幾方面下功夫: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茖W技術通過應用于生產過程、滲透在生產力諸多要素中而轉化為實際生產能力,將促進并引起生產力的深刻變革和巨大發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所強調的:“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我們要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從根本上說,還是要依靠科技創新?!币試覒鹇孕枨鬄閷?,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健全和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敖逃?、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秉h的二十大報告將教育、科技、人才統籌起來考慮,強調三者的有機聯系,通過協同配合、系統集成,共同塑造科技創新的新優勢。完善科技創新體制與機制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我國建設科技強國的關鍵一招,也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環節。當前,要按照黨的二十大部署,完善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統一領導的體制,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優化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定位和布局,形成國家實驗室體系,統籌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加強科技基礎能力建設,強化科技戰略咨詢,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創新,載體是產業。離開作為載體的產業,創新就成為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經濟發展從來不靠一個產業“打天下”,而是百舸爭流、千帆競發,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在持續迭代優化。光伏、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這些促進當前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都是從曾經的未來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而來。當前,我國科技支撐產業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為發展未來產業奠定良好基礎。要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加快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改造,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發展數字經濟和現代服務業,加快構建具有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要求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以產業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推進生產力躍升。
當然,形成新質生產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國際科技競爭白熱化的今天,在大部分領域實現由“跟跑者”向“并跑者”“領跑者”的轉變,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因此,面對紛繁復雜的困難挑戰,必須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堅定信心、迎難而上、攻堅克難,同時也不要一味地追求奇跡,要保持韌性、耐心和定力,尊重規律,才能更好地去創造方法、謀劃思路。
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將成為生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
記者: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創新,載體是產業。如何理解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與新質生產力的關系?
周文:新時代以來,我國高度重視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釋放出強勁生產動能。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生產累計突破2000萬輛、工業機器人新增裝機總量全球占比超50%、第一批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已達到66家,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到5000億元,企業數量近4000家,彰顯產業基礎好、市場需求大的獨特優勢。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都具有創新活躍、技術密集、發展前景廣闊等特點,關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全局。
一切利用新技術提升生產力水平的領域,都屬于新質生產力的應用范疇。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和新質生產力緊密關聯: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將成為生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形成新質生產力可以更好地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搶占戰略性新興產業制高點,搶占未來產業的新賽道。
與傳統產業相比,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長性、產業輻射面廣等特點,是各國經濟發展競爭的關鍵點,更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主體力量。需要注意的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并不是絕對隔離絕緣的,傳統產業不等同于落后產業,強調培育和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也不是簡單化地拋棄傳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高度依賴傳統產業作為基礎、提供技術支撐。因此要通過形成新質生產力,運用新成果、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強大動能。未來產業是發展新趨勢,成長不確定性更大,培育周期也更長。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就是要先發制人,為新興產業做好接續儲備。
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大國博弈的重要陣地。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從根本上說就是要不斷突破束縛,促進生產力發展。近年來,各地各部門推進布局前沿技術、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動作不斷加快。整合科技創新資源、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率、培育一批新產業集群,需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統籌謀劃。要積極開展前瞻性頂層設計,尊重產業發展規律,營造有利于創新的產業生態環境,提高研發投入支持力度,提升成果轉化率,增強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搶占未來產業發展的制高點,釋放更多新質生產力。
推動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尤其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企業作為科技成果轉化核心載體,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率?!笔袌鲈诎l現和處理信息上比政府要快,在市場的激勵下,大量的企業在新興技術路線上試錯、競爭與合作,進而開發出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要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破除制約民營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制度障礙,大力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支持建設政企聯合研究平臺載體,鼓勵民營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政府在組織協調上擁有不可比擬的優勢。新領域新賽道新產業上重大技術創新面臨著很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在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上,政府要加大力度、集中穩定地投入,以產生積累性效果。與此同時,通過規劃引領、政策引導、財稅支持等方式,將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協同起來,從而釋放全社會的創新效率。政府有為,市場有效,定將更好助力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記者郝思斯)
責任編輯:丁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