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科技引領與政策驅動》 孫洪武 張倩 著 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
中國式農業現代化,必須堅持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立足于我國人多地少、大國小農的基本國情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要求,實現農業綠色發展必須依靠科技和改革的雙輪驅動。
當前我國農業綠色發展,由于信息不對稱,技術裝備一次性投入和運維成本高,技術見效慢、回報率低、外部性強等原因,農業科技創新鏈與產業鏈脫節問題比較突出。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孫洪武研究員等撰寫的《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科技引領與政策驅動》一書,正是從促進農業綠色科技創新鏈、產業鏈、政策鏈三者協同視角出發,“三鏈”同構,解決我國農業綠色科技創新與轉化效率等問題的應需之作。書中觀點,有的是基于前沿理論展開的探討,有的是基于經驗而進行的凝練總結,值得有關部門、科技創新主體及產業一線從業者一覽。
作者對如何以科技引領與政策驅動,促進中國農業綠色發展,提出了以下幾點思考。
一是構建面向市場的農業綠色科技協同創新體系。傳統體制下,創新資源利用重復、分散、封閉、低效的問題凸顯。農業科技創新能力與成果質量提升,已不再是某一個體、某一領域的孤立問題,其解決,迫切需要突破體制機制壁壘,面向產業和市場,形成優勢互補的協同創新機制。一方面,要融合各類創新主體力量,尤其提升科技型企業主體創新地位,充分發揮企業市場化屬性,打造科企股份合作制、科企聯合體、產業研究院等一體化創新平臺。另一方面,要跨學科融合創新,強化農業科學與環境科學、水利學、材料工程、信息學、大數據、人工智能、經濟學、管理學等多學科跨界交叉的水平,促進農業資源高效利用、農業生物材料、智慧農業科技等高端科技快速進步。
二是創建面向用戶的技術集成示范應用與推廣機制。這本書重點提出,要因地制宜篩選農業綠色共性關鍵技術進行綜合集成、組合應用,形成“一域一策”的技術集成系統方案,每套方案確定一名首席科技特派員,全權負責實際問題解決的綜合工作,包括“技術包”研制、應用質量跟蹤、生態經濟效益評價考核等工作。這一思路確實能釜底抽薪地解決單一技術無法解決的系統性問題,另一方面也可把育種、植保、栽培、加工等組成一個全產業鏈技術團隊,形成若干個農業綠色增長的發展模式,針對不同作物、不同品種來進行集成式推廣。
三是建立基于政策體系完善的部門聯動機制。書里的幾個實踐案例均提到了各部門間“政策節奏難協調的”問題,比如循環農業與流域限養、綠色發展與高產創建、高效設施與土地利用、河道生態化改造與水務管理等。的確如此,不同部門的政策沖突,一定程度上掣肘了農業綠色長效發展,加強以政策體系完善為核心的跨部門聯動機制建設,在綠色治理終端形成合力,有利于“沖突的政策”得以即時協調,最終實現多重價值追求和多維目標達成。
四是搭建“三鏈”間的信息交互平臺。作者認為,農業綠色技術及產品要充分適應市場需求?,F實中,政策主體、創新主體對市場消費者、產業經營者、基層管理者等產業需求并不能全面、及時掌握,與此同時,一線產業主體對最新政策導向和創新成果前沿也難以快速了解,長期“信息不對稱”,導致了科技成果與產業脫節,政策發揮不了作用,或者實施效果經常偏離初衷。作者提出,由政府主導搭建“三鏈”協同公共信息互動平臺,構建由產業鏈向政策鏈、創新鏈的需求反饋機制,培養一批第三方專業政策傳播主體與技術推廣主體,拓寬政策鏈、創新鏈向產業鏈的信息“賦能”渠道,非常重要且很有必要。除此之外,科研院所、高校還可進一步與一線企業、基層部門間建立“人才互掛”新模式,雙向掌握產業需求與創新前沿。
這本書最大的特色,是將理論與實踐融合得非常巧妙,觀點既新穎獨到又兼具可操作性。這一特點,一方面得益于作者對農業綠色發展、科技管理、農業政策等多學科知識的廣泛涉獵與長期積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團隊長期駐扎基層的敏銳觀察、問題發現和現實思考能力。期待團隊在后續探索中,能持續將這些優勢應用到科技成果分類評價、科技人才制度改革、生態價值實現機制等領域和問題的探索中去,為我國農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智慧與力量。
(作者系中國工程院院士)
責任編輯:來芙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