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年齡 soil age
定義:土壤形成的時間。
學科:土壤學_土壤發生、分類和制圖
相關名詞:土壤絕對年齡 土壤相對年齡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延伸閱讀】
如同人類一樣,土壤也是有年齡的。土壤年齡是指土壤發生發育時間的長短。土壤發育時間是很重要的成土因素,它可以說明土壤在歷史進程中發生、發展和演變的動態過程,是研究土壤特性和發生分類的重要基礎,可作為土壤類型的劃分、土壤質量及其自然肥力評價的依據之一。
蘇聯科學家威廉斯提出了土壤絕對年齡與相對年齡的概念。土壤絕對年齡又稱土壤的真實年齡,是指土壤從它開始形成直到現在所經歷的時間,也就是從該土壤在當地新鮮風化層或新母質上開始發育時算起迄今所經歷的時間,通常用年表示,其數值大小取決于該地區的地貌動力學過程和歷史演變。土壤絕對年齡與土壤的發育過程無關,但一般經歷的年代越久,發育得越好。土壤相對年齡是指土壤的發育程度和發育階段,反映現代成土作用的速度,一般用土壤剖面分異程度加以確定。土壤剖面層次明顯和層次厚度較大的,說明土壤發育程度較高;反之,土壤剖面分異不明顯和厚度較薄的,則理解為土壤發育程度較低。
總的來說,土壤的絕對年齡愈大,則相對年齡也愈大。對于兩個相對年齡相同或發育程度相同的土壤來說,絕對年齡大的土壤較絕對年齡小的土壤發育速度慢。由于土壤形成的空間因素經常有很大變動,絕對年齡相同的土壤,其發育程度即相對年齡可有較大差異。故在實際土壤學研究中,要將土壤形成發育的時間和空間因素結合起來,進行綜合研究,才能正確揭示土壤發生、發育的本質,說明土壤性質和形態的多樣性。
相對年齡可以通過土壤發育程度即剖面土層分異程度來判斷,絕對年齡則要用地學測年的方法確定,如地層對比法、古地磁斷代法、熱釋法、同位素法等。土壤物理、化學特性指標和礦物組成是確定土壤發育程度的重要依據。這些指標包括黏土礦物類型、土壤黏粒部分的硅鋁率和鐵硅鋁率、陽離子交換量、腐殖質含量與組成、pH值、碳酸鈣含量與組成等。
(延伸閱讀作者:吉林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 張秀芝)
責任編輯:張鵬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