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浙江“千萬工程”實施20周年,“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一項重大決策。20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重視“千萬工程”,黨的十八大以來,他多次來到浙江,就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城鄉協調發展等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以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深化‘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和美麗鄉村、美麗城鎮建設,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闭憬猿忠粡埶{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千萬工程”經歷了“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到“千村精品、萬村美麗”深化提升,再朝著“千村未來、萬村共富”迭代升級,造就了萬千美麗鄉村,也造福了廣大農民群眾,描繪出了村美人和共富新畫卷。
如今的之江大地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正積極推動美麗中國建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更多浙江實踐,也為全球環境治理及營造和諧宜居的美麗人類家園提供了中國方案。2018年9月,“千萬工程”榮獲聯合國最高環保榮譽——“地球衛士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鄉村振興,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該戰略意在解決共同富裕路上的重大難題,即“三農”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戰略關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浙江“千萬工程”的實施日益展現出彌足珍貴的強大力量和璀璨光芒,對新時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啟示與時代價值。
一、重視調查研究,尋求鄉村振興方法路徑
面對21世紀初城鄉差距拉大的現實問題,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用了118天跑遍11個地市,在準確把握省情農情基礎上,習近平同志審時度勢,高瞻遠矚,于2003年6月,作出了實施“千萬工程”的重大決策,從全省選擇一萬個左右的行政村全面整治,把一千個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并指出要建設一批標準化、規范化、全面發展的新農村建設示范村,描繪了“千萬工程”的宏偉藍圖,為浙江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調查研究是科學決策的必要條件,事實證明,“千萬工程”這一重大決策的成功源于習近平同志最初對實情的精準掌握與問題實質的深刻把握。調查研究為鄉村振興把脈問診,新時代新征程上,各地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勢利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只有深入調查研究,把不同地區不同階段的實際因素考慮在內,才能為鄉村振興把好脈,對好癥,下好藥,做到標本兼治,從而找到促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的方法與路徑。
二、加強生態建設,因地制宜推進產業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好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讓廣大農民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浙江的“千萬工程”從“清垃圾、清污水、清廁所、道路硬化、村莊綠化”到“村莊變景區,農房變客房,資源變資產”再到“農村人居環境測評持續領跑全國,森林覆蓋率超過61%,農村人均收入連續20年穩居全國第一”等無不體現鄉村生態環境改善的重要性,無不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綠色發展理念的真諦。浙江省衢州市常山縣立足當地資源優勢,大力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推進鄉村綠色產業發展,持續豐富“油茶+”旅游業態,延長產業鏈條,增加農民收入,生動展現了“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興則鄉村興,生態衰則鄉村衰,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時代課題,是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現實需要,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實踐證明,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必須穩扎穩打,發揚釘釘子精神,牢固樹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理念,嚴守生態功能保障基線、環境質量安全底線、自然資源利用上線,逐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探索將鄉村生態優勢、文化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路徑與方法,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推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持續推進鄉村三產融合發展,將生態環境優勢轉換為生態農業、鄉村旅游等生態經濟優勢,以鄉村綠色生態資源為杠桿,撬動鄉村綠色產業發展的“小宇宙”,從而早日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愿景。
三、結對互幫互助,取長補短促進群眾共富
2021年,浙江成為全國首個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千萬工程”也朝著“千村未來、萬村共富”迭代升級,針對山區發展較為薄弱這一短板,浙江打造“山海協作升級版”,經濟強縣和26個山區縣結對互助,產業發展上攜手致富,醫療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務領域不斷拓展合作內容,同時浙江還加快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積極培育村播電商等農業農村新業態,創新建設一批鄉村數字生活館。山區26縣在“山海協作”機制的推動下,“飛地”園區經濟蓬勃發展,山區公共服務共享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逐步完善。經過20年跨越發展,浙江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7萬元,連續38年居全國省區第一。結對互助是中國式地域情、血緣情、鄰里情、民族情的重要體現,是中華民族互幫互助的情緣所在,是1加1大于2的合力展現,中國的結對互助是同文同種、血脈相連的,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掏心掏肺的互相幫助,是政府、市場、社會都參與的“多管齊下”的“全國一盤棋”的發展模式。共同富裕是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新時代推進共同富裕面臨的主要問題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等,要實現共富,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是關鍵,各地各區域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要科學評估,了解優勢,熟悉短板,謀劃互助聯合,提升內生發展動力,最終達到優勢互補,取長補短謀共富的雙贏目的。
四、立足鄉村特色,釋放城鄉融合強大動能
2021年至今,“千萬工程”形成“千村向未來、萬村奔共富、城鄉促融合、全域創和美”的生動局面。浙江“千萬工程”立足實際,立足特色,將農村打造成一幅幅和美畫卷,讓農村成為人心向往的地方,為探索城鄉融合發展打造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在釋放城鄉融合強大動能,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方面提供了非常好的范例。在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寀盧村的“共享田園”里,運用“撒直播”解決田地拋荒問題,以數字化手段助力農業發展,“寀盧經驗”經過不斷更新發展,實現了從初步形成到基本成形的轉變。目前,寀盧村已形成了獨特的工業發展“反哺之道”,村里入駐近百家企業,村集體每年物業增收200多萬,走上了獨特的城鄉融合之路,在向高科技現代化農業邁進的進程中,促進了高效生產和農旅融合。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在城鎮化方面的集中體現,是實現鄉村振興、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
各地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進程中,要學思踐悟“千萬工程”所蘊含的科學理念方法,特別是城鄉融合的獨特經驗,立足實際,創造良好的自然環境和營商環境,壯大特色產業、完善基層設施建設、優化公共服務、不斷開辟田園城市、都市鄉村建設的新境界,科學配置城鄉資源,平衡城鄉要素流動,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優質均等,特別要提高農村聚合資源要素的內生發展能力,增強鄉村可持續發展內生動力,從而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在統籌城鄉一體化布局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鄉村優勢,使廣大鄉村既看得見山水,又記得住鄉愁,還留得住鄉情,物質與精神比翼齊飛,在“回鄉的路上”鋪就一條共富的紅地毯,讓“未來鄉村”成為城鄉融合的重要展示窗口。
(作者分別系西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科研助理)
責任編輯:何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