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梁家河到中南海,從躬耕鄉野到領航中國,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重視創新發展。在地方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每到一地都關心慰問科技工作者,并強調要積極依靠科技進步促進地區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前瞻之見、奠基之舉、長遠之策,譜寫了大國創新的歷史新篇章。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縱觀人類發展歷史,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2015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首次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的重大論斷。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边@一重大論斷繼承和發展了鄧小平同志“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暗谝粍恿φ摗痹从诹暯娇倳浽诘胤焦ぷ鹘涷炐纬傻囊幝尚哉J識。擔任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時,習近平同志帶領村民推廣應用沼氣技術,改善了鄉村生產生活條件。在產糧大縣河北正定,習近平同志倡導舉辦了全省首屆縣級科技情報學習交流交易會,帶動廣大干部群眾探索出科技成果向基層轉化的“正定經驗”,開拓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創新發展之路。在主政浙江期間,習近平同志一再強調,創新是浙江克服經濟發展“先天不足”、化解“成長的煩惱”、驅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轉型升級的根本動力。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習近平同志將人才作為支撐創新發展的第一資源,認為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1983年3月,在河北正定擔任縣委書記期間,為解決當地存在的科技人才和技術骨干短缺問題,習近平同志主持編制了正定縣招賢納士“人才九條”,并在《河北日報》刊發,引起全國廣泛關注。九條舉措涉及科技人才的調動聘用、檔案管理、生活保障等,條條皆是破冰之舉、創新之策,彰顯了改革者的勇氣和智慧。在2000年10月召開的中共福建省委六屆十二次全會上,時任省委副書記、省長的習近平同志提出,人才是最寶貴的資源??萍己徒洕母偁?,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2015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指出,人才是創新的根基。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必須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了“第一資源”和“第一動力”的緊密關系,指出國家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在2021年召開的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戰略目標。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新時代非凡十年的偉大成就,有力證明了“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當前我國已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上,必須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堅持“四個面向”推動創新發展
習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期間就十分重視科技創新服務經濟發展。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他的基層聯系點——淳安下姜村,詳細詢問情況,一起商量對策:“省里研究一下,給你們村派一個科技特派員來?!闭憬≈兴幯芯克母呒壒こ處熡嵝衿今v村一個月,轉遍溝溝坎坎,提出中藥材黃梔子適合本地土壤。長雜草、灌木的低坑塢,種上了500畝黃梔子。兩年后,下姜村每戶農民通過藥材種植每年能收入4000多元,正是科技創新讓這片貧窮的土地里長出了“金疙瘩”。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和堅強領導下,科技創新在黨和國家事業全局中的地位提升前所未有,作用發揮前所未有。2016年5月30日召開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吹響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強調,“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為新時代科技事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行動遵循。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帶來的新變化、全球新冠疫情危機帶來的新沖擊,習近平總書記把“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作為引領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新指針。2020年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對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提出明確要求:“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021年10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參觀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時強調,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堅定創新自信,緊抓創新機遇,勇攀科技高峰,破解發展難題,自覺肩負起光榮歷史使命,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在“四個面向”戰略方向指引下,我國形成了統籌發展和安全的科技創新發展新格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在量子信息、干細胞、腦科學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成果。面向經濟主戰場,超級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加快應用,推動數字經濟等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面向國家重大需求,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天宮”“神舟”“嫦娥”“長征”系列等重要成果,北斗導航進入組網新時代。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疫苗、藥物、檢測試劑等方面取得一批科技創新成果。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推進科技創新,最根本的是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多次提出,一定要走出浙江特色的自主創新路子。2006年3月,習近平同志主持召開浙江省自主創新大會,在全國率先作出到2020年建成創新型省份的戰略部署,當時在國內外引起不小轟動。會上,習近平同志指出,“當前,我省進入了由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的重要時期,但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在發展中仍是短腿,是瓶頸,是薄弱環節”。習近平同志提出要組織實施“八大科技創新”工程,突出抓好具有基礎優勢、代表發展方向、有重大帶動作用的產業和技術領域,實現重點突破和跨越發展。
2007年5月,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上海市第九次黨代會報告中強調,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穿全市工作的各方面、各環節,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2007年9月,習近平同志出席上海飛機制造廠舉辦的新支線項目百日會戰動員誓師大會,提出了“笑傲藍天、展翅飛翔”的期望。時至今日,在接續奮斗的艱苦努力下,我國實現擁有自主研制大飛機的百年夢想,2022年12月9日首架C919大飛機正式交付。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風高浪急的國際形勢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到中科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調研時指出,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必須靠自力更生。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最關鍵最核心的技術要立足自主創新、自立自強。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報告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2021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首次為“科技自立自強”加上了一個重要定語——“高水平”,強調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2021年11月,《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再次強調,黨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2022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武漢考察時勉勵大家,要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強上取得更大進展,不斷提升我國發展獨立性、自主性、安全性。202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強。2023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步伐,解決外國“卡脖子”問題。2023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再次強調科技自立自強,指出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
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是主動的戰略選擇,而不是被動的應對之策。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內在要求。教育、科技、人才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以深化改革激發創新活力
習近平同志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2000年9月,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在南平調研時,對南平創新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給予充分肯定,稱贊該制度“切切實實地將科學技術轉化成了農民口袋里的鈔票”。在浙江任職期間,習近平同志提出了科技特派員工作“浙江模式”。曾經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勢。2016年5月,國務院出臺《關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的若干意見》,一項地方探索實踐正式上升為國家制度安排。
創新決勝未來,改革關乎國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更加重視以深化改革激發創新活力。2014年6月,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我國發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點燃這個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系。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科技體制改革作出一系列重要戰略部署,全面發力、多點突破,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科技創新的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確立。
改革永遠在路上。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對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2014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專題研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親自部署推動出臺《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明確了今后一段時期需要重點推進的8方面30項重大改革舉措,標志著我國創新驅動發展的頂層架構設計基本確立。2015年8月,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在一些省區市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決策部署,黨中央印發《關于在部分區域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總體方案》,組織京津冀等8個區域在知識產權、科研院所、高等教育、人才流動、國際合作等多方面深入改革,著力破解創新驅動發展瓶頸制約。2021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深改委第二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方案(2021—2023年)》,清晰勾勒出新發展階段我國科技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的“任務書”和“施工圖”,從體制機制上進一步增強科技創新體系化能力和應急應變能力。
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必須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都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2016年5月,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以國家實驗室建設為抓手,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2017年10月18日,“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寫進黨的十九大報告。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強調,完善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統一領導的體制,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10年來,習近平總書記步履遍布大江南北,越是在經濟相對薄弱的地區,越是要叮囑地方的負責同志加快科技體制改革,實現創新驅動發展。2021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疾鞎r指出,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青海的生態安全地位、國土安全地位、資源能源安全地位顯得更加重要;要加快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加大科技創新支持和成果轉化力度,加快創新型人才培養,激發創新活力。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期間,寄語海南要成為新時代中國改革開放的示范,強調要加快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加大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力度。
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
科學無國界,創新無止境。習近平同志注重開放創新和國際合作。在河北正定任職期間,隨著糧食產量的大幅提高,玉米深加工能力不足成為困擾縣委領導班子的難題。為此,習近平同志把目光投向了大洋彼岸的友好省州、素有“美國糧倉”之稱的艾奧瓦州。1985年的春天,習近平同志率河北省石家莊市玉米考察團,前往艾奧瓦州小城馬斯卡廷考察玉米種植和深加工技術,為深化兩地在技術貿易領域的合作交流搭建起友誼的橋梁。27年后,在2012年2月中美農業高層研討會上,習近平同志深情回憶了這一往事,期待中美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化農業科技交流合作和經貿往來。
習近平同志任職過的福建、浙江和上海都是我國重要的沿海省市,處于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在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方面具有先天優勢。2000年8月,時任福建省省長、省科教領導小組組長的習近平同志在福建省科教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強調,科技工作要有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2006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經濟日報》撰文指出,要在全國乃至全球范圍配置創新資源,為我所用。
自主創新是開放環境下的創新,要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開啟全面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新篇章。2015年6月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下,我國布局建設了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3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著力推進區域創新資源高度集聚、高端產業集群發展、創新活動密集活躍,努力打造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主要發源地,構建我國參與全球科技競爭的重要創新高地。2021年9月,中關村論壇從地方性的區域創新論壇升級成面向全球科技創新交流合作的國家級平臺,習近平主席在致辭中指出,中國高度重視科技創新,致力于推動全球科技創新協作,將以更加開放的態度加強國際科技交流,積極參與全球創新網絡,共同推進基礎研究,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營造一流創新生態,塑造科技向善理念,完善全球科技治理,更好增進人類福祉。在2022年6月舉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四次會晤上,習近平主席再次呼吁各國推動完善全球科技治理,讓科技成果為更多人所及所享。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我國科技創新開放合作的“朋友圈”越來越大,范圍越來越廣?!耙粠б宦贰眹H科學組織聯盟支持來自42個國家的8300多名青年科學家來華短期科研,籌備建設3批共50多家聯合實驗室。著力優化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體系,集聚和培養一大批懂科學、懂技術、懂工程、懂管理的領軍人才,吸引一大批海外高層次人才來華開展科研工作,打造人才培養和國際創新合作的大平臺。同時,我國積極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國際地球觀測組織(GEO)、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KA)、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等一系列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與多個主要科技大國開展平等合作,積極參與相關國際規則制定,攜手世界為破解人類科學難題貢獻中國智慧。
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中國倡導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不斷貢獻中國智慧,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兼濟天下”的情懷和擔當。面向未來,科技創新國際合作將更好地增進全球福祉,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研究”階段性成果)
(本文發表于《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期刊2023年第二期)
《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期刊2023年第二期目錄
責任編輯: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