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1gjim"></pre>
      <pre id="1gjim"></pre>
    1. <th id="1gjim"></th>
      
      
    2. <strike id="1gjim"><video id="1gjim"></video></strike>
      <strike id="1gjim"><sup id="1gjim"></sup></strike>
      <big id="1gjim"></big>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資訊 ? 脫貧致富 ? 正文

      一鼓作氣攻克最后的貧困堡壘——甘肅省八個掛牌督戰貧困縣奮力脫貧攻堅紀實

      發布日期:2020-10-28??瀏覽次數:382
      核心提示:脫貧攻堅進入決戰決勝的關鍵階段,甘肅還有8個貧困縣尚未摘帽。作為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自然條件差、經濟基礎薄、脫貧成本高,這些縣成了甘肅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難中之難、重中之重。今年,總攻號角響起,甘肅省對8個未摘帽貧困縣實施掛牌督戰,較真碰硬督,凝心聚力戰,瞄準突出問題,合力攻堅,盡銳出戰,向擺脫絕對貧困的
       

      脫貧攻堅進入決戰決勝的關鍵階段,甘肅還有8個貧困縣尚未摘帽。作為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自然條件差、經濟基礎薄、脫貧成本高,這些縣成了甘肅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難中之難、重中之重。

       

      今年,總攻號角響起,甘肅省對8個未摘帽貧困縣實施掛牌督戰,較真碰硬“督”,凝心聚力“戰”,瞄準突出問題,合力攻堅,盡銳出戰,向擺脫絕對貧困的目標奮力沖刺。

       

      臨近霜降節氣,岷縣60萬畝中藥材陸續開始采挖晾曬,山鄉遍野滿是藥香。(攝影:郎佐民)

       

      岷縣是國扶貧困縣和六盤山片區重點貧困縣之一,是甘肅省深度貧困縣。作為甘肅省未脫貧摘帽的8個縣之一,今年以來,岷縣干部群眾咬定目標,一鼓作氣,向深度貧困堡壘發起最后總攻。

       

      發展產業

      脫貧增收有“靠山”

       

      “產業扶貧‘三大寶’,藥材蜂蜜貓尾草”——如今,這句在岷縣廣為流傳的順口溜,已成為當地以產業發展助推脫貧攻堅的生動寫照。

       

      岷縣茶埠鎮大竜村是深度貧困村,全村1300多人中近一半都是貧困戶。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種植傳統,村里成立了中藥材種植購銷農民專業合作社,牽頭打造標準化種植基地,優化調整種植結構,提升了藥材品質。

       

      “去年我種了4畝中藥材,收入2萬多元,比過去高了一倍。在合作社打工一天還有80元的收入。”村民陳金芳說。

       

      大竜村村民依托合作社種植中藥材增收致富,今年,全村中藥材種植面積突破1000畝。

       

      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中藥材產業已經成為岷縣貧困群眾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截至目前,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60萬畝,貧困人口人均1畝中藥材,中藥材收入占貧困戶收入的60%。

       

      產業支撐起脫貧攻堅希望,這樣的變化不僅出現在岷縣。

       

      通渭縣榜羅鎮四新村的村級光伏電站成為大山里一道獨特的風景。截至2019年11月底,已實現發電量4660萬千瓦時,實現收益1329.73萬元,輻射帶動全縣104個建檔立卡貧困村集體和9000多戶貧困戶實現增收(資料圖)。(攝影:呂亞龍)

       

      在脫貧攻堅實踐中,通渭縣發現當地所產金銀花品質佳,藥用有效成分含量高。金銀花產業,不僅能帶來較好的經濟效益,還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

       

      找準產業,精準發力。通渭縣泰清園金銀花農民專業合作社采取“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模式,合作社通過勞務就業、土地入股、折股量化三種模式,實現了勞務就近輸轉、村集體經濟增收、產業結構優化調整。

       

      通渭縣隴川鎮寨子村大力發展蘋果產業,全村218戶共種植蘋果2300畝,組團發展蘋果產業,凸顯規模優勢。(攝影:張賽)

       

      李家店鄉李店村村民常秀芳將家里的土地流轉給合作社,每畝地每年流轉費500元。從地里解放出來的常秀芳夫妻在合作社打工,又多了一份收入。夫妻二人一年收入超過4萬元,家里的孩子也已經開始讀研,一個農村家庭的命運發生了改變。

       

      金秋十月,通渭縣新景鄉王灣村果農正在采摘蘋果。近日,通渭縣新景鄉3萬畝蘋果陸續進入采摘階段。(攝影:許文逸)

       

      通渭縣按照“全域規劃、區域布局、流域發展、因地制宜”的原則,全力推進草畜、果品、花椒、金銀花等脫貧產業,為貧困戶長期穩定脫貧提供支撐。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發展至今,全縣16個鄉鎮種植金銀花10萬余畝,帶動1.93萬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鎮原縣推廣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買賣和小作坊“五小”產業,讓一些山大溝深、交通落后、產業發展條件不足的貧困村群眾“多條腿走路”,多渠道增收。

       

      “萬壽菊的收入比種玉米和小麥好很多,政府不僅為我們免費提供地膜和苗子,還就近設置了收購點。”鎮原縣臨涇鎮良韓村村民韓等虎去年依靠種植萬壽菊脫了貧。

       

      為了提高群眾風險承受能力,縣里的鮮花公司還和種植戶簽訂了保底訂單收購合同,讓群眾發展產業更安心。在政府的幫助下,韓等虎今年踏踏實實地將自家的萬壽菊種植面積擴大到10畝。

       

      按照“主導產業整縣推進、擴規模提水平,特色產業一村一品、保覆蓋提效益”的思路,鎮原縣全域推廣“331+”農業產業化扶貧模式,持續發展畜禽、瓜菜、林果、飼草主導產業和中藥材、萬壽菊、肉兔等特色產業,“五小”產業不斷壯大。

       

      西和縣馬元鎮馬元村易地扶貧搬遷點開啟移民新生活。(圖片來源:西和縣融媒體中心)

       

      補齊短板

      安居樂業忙致富

       

      “以前住在山里,出行靠騾子,一走一整天。”西和縣蒿林鄉大唐村村民李漢文說,“如今,水泥路通到家門口,坐車不到半小時就能到洛峪鎮。水電路都通了,去年還把很多危舊房子都拆了,村里面貌徹底變了,越來越干凈漂亮,咱住著舒心。”

       

      西和縣巧女旅游文化有限責任公司通過“1個公司+1個扶貧車間+多名貧困婦女”的帶貧機制,舉辦草編培訓班,靈活組織留守婦女在閑余時間務工,吸納周邊200余名貧困婦女通過巧手勞作增收致富。(圖片來源:西和縣融媒體中心)

       

      在青山綠水間建起美麗鄉村。近年來,西和縣全力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切實改善群眾出行條件、住房安全,徹底擺脫貧困落后面貌。緊盯“兩通”目標,對384個村的農村公路通暢及村組道路建設全面查漏補缺。

       

      西和縣洛峪鎮通過產業化發展,讓黃芪、紅芪、黨參、辣椒、花椒等多個項目齊頭并進,如今的洛峪鎮呈現出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幸福的嶄新畫卷。(圖片來源:西和縣融媒體中心)

       

      寬闊的水泥路連社接戶,即使下雨天也能保證村民出行不受阻,同時實現了水、電、網全面覆蓋。

       

      為了讓群眾住得安心,西和縣按照“摸清底數、專業鑒定、建立臺賬、穩步推進”的辦法,持續開展農村危房“拉網式”動態監測和改造,查找解決“不漏戶”“不準確”“不到位”“不保險”的問題,扎實開展新增危房、改造和鑒定質量“三個回頭看”,加快殘疾人無障礙改造跟進不夠及時等問題清零,健全實時動態發現清零機制,確保住房安全保障無盲區死角。

       

      西和縣石堡鎮張李村的“糧改飼”產業建設,探索出一條“種養結合、以種帶養”的產業循環發展新路子,實現了種養雙贏、農牧業雙贏。(圖片來源:西和縣融媒體中心)

       

      同時,西和縣還扎實開展“拆違治亂”、拆后治理和復墾植綠,因地制宜種花種草,加快實施庭院硬化、生產用房和廁所改造等項目,統籌推進非貧困村小巷道硬化工程,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禮縣龍林鎮易地扶貧搬遷項目是禮縣乃至隴南規模最大的安置區之一。該項目用一年半時間,讓龍林鎮2992人告別了荒涼的大山,住進了夢寐以求的新房。

       

      “從山上搬到壩里生活很方便,再也不會擔心看病上學的問題了。”龍林鎮潘坪村村民何羊拜告訴記者,新建成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布局合理、設施完善、功能齊全,搬遷群眾就醫難、吃水難、上學難、出行難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徹底改變了他們的居住條件。

       

      禮縣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舉措,采取集中安置、插花安置、貨幣化安置等多種方式,分類施策,不斷完善搬遷群眾后續脫貧措施。

       

      “十三五”期間,禮縣共實施易地扶貧搬遷1470戶665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354戶6129人,現已全部搬遷入住。各安置點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均已建成投入使用。

       

      為了實現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禮縣在安置點建成幼兒園5所、便民服務中心4處、扶貧車間7個,設立公益性崗位360個,有1人及以上就業家庭1246戶,實現了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意愿的家庭戶均1人以上穩定就業。

       

      東鄉縣是“三區三州”和六盤山片區連片特困縣,也是全省23個深度貧困縣和8個未摘帽貧困縣之一。十年九旱,年降水量不足年蒸發量的一半。水,成了東鄉縣溝溝壑壑里最緊缺的東西。

       

      搬下山、住新房、喝上干凈衛生的自來水,這些曾經多少次在夢中出現的生活,如今在東鄉縣高山鄉布楞溝村成為現實。

       

      秋日時分,在布楞溝村的亞星農家院里,村民馬超正在院中間的水龍頭前洗菜。“有了水,就有了希望。”馬超說,脫貧攻堅讓布楞溝村家家戶戶都用上了自來水,前來旅游的人越來越多,自己就在家里辦起了農家樂。

       

      東鄉縣海拔高,山大溝深,飲水管線長,群眾居住分散,一直以來,工程管線輸水壓力大、供水末端喝不上水等問題比較突出。

       

      “我們這里自來水通了好幾年了。”東鄉縣龍泉鎮荒山村村民馬寶山說,“現在,縣里重新埋了防凍水管,大冬天家里也有自來水!”

       

      為了徹底摸清飲水安全工作中存在的癥結問題,臨夏州與東鄉縣組建調查工作小組,在全縣24個鄉鎮開展飲水安全現狀摸排調查工作,以入戶設施、村級管網、支干管、供水主管為倒序的方式推進,逐一詳查未通水原因,摸清“末梢神經”問題。

       

      今年,東鄉縣對所有農戶“兩不愁三保障”全覆蓋摸底排查,逐戶補標提標。改造管道、維修水池、修建集中供水點,全面改進和提升農村供水管網,選聘村級水管員充實基層管護隊伍,多措并舉確保農村供水安全穩定暢通。

       

      如今,全縣供水管網覆蓋了縣域內的所有行政村,自來水達標率100%,自來水覆蓋率達97%,38萬人的飲水問題得到徹底解決,實現了“戶戶都能喝上自來水”的目標。

       

      宕昌縣韓院鄉大莊村農民在食用菌種植基地分裝香菇。(攝影:劉國慶)

       

      多重保障

      小康路上有奔頭

       

      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宕昌縣南陽鎮江玉村青年韓銀亮一直在家待業,家門口打零工的收入遠遠不夠一家人的開支。像韓銀亮這種情況的年輕人不在少數。

       

      為了努力減少疫情對貧困群眾增收的影響,宕昌縣委縣政府提前謀劃,主動作為,精準打好就業增收“組合拳”。

       

      “當時聽說政府要組織村民到廣東務工,統一購票,一路護送,我第一時間報了名。”韓銀亮告訴記者,“現在我們在廣東打工,收入穩定,老家的父母也安心。多虧了黨和政府的關懷,我們才能賺到錢養家。”

       

      宕昌縣哈達鋪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規劃科學,建設靚麗,設施齊全,村民在這里開啟新家園新生活。(攝影:劉國慶)

       

      宕昌縣組建富昌勞務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建立了省際間“點對點”勞務對接合作機制,采取勞務大巴、火車專廂、統一送機等方式向山東青島、浙江嘉興、江蘇南通及省內金昌等市進行集中輸轉,促進縣內農民工有序返崗復工轉移就業。

       

      對暫時不能外出務工的貧困勞動力,通過扶貧項目以工代賑吸納一批、扶貧車間就地就近雇用一批、設置公益性崗位安置一批的辦法,推進龍頭企業、村辦合作社分時段、分散靈活地復工復產,安置勞動力就地就近務工;新增鄉村公益性崗位,吸納貧困群眾參與生態保護、全域無垃圾治理,給無法外出的貧困勞動力添置了穩定“飯碗”。

       

      “在扶貧車間上班,每天至少能有100元左右的收入。”正在宕昌縣騰達實業扶貧車間縫制衣服的城關鎮紅光村村民包來菊手下一刻不停,她說,“不用外出打工,能按時上下班,給家里人做飯不耽誤,心里頭踏實多了。”

       

      目前,全縣共輸轉勞動力8.73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4.6萬人;新開發并選聘農村公益性崗位人員2905名,扶貧車間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1169人。

       

      隨著脫貧攻堅不斷深入,貧困戶的脫貧愿望越來越強烈,但缺少發展產業的啟動資金,阻礙了他們脫貧致富的步伐。

       

      對此,臨夏縣創新“金融+保險”創業擔保貸款模式,完善金融風險防控機制,千方百計籌措整合資金,做大縣級擔保平臺,采取“以獎代補、以獎代貸”的方式,最大限度滿足群眾發展產業的資金需求。

       

      井溝鄉大塬頂村群眾素有養殖傳統,但由于缺少資金支持,養殖業在當地沒能形成氣候。為了支持養殖產業發展,臨夏縣為大塬頂村136戶養殖戶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144萬元,基本實現了應貸盡貸。

       

      拿到10萬元創業擔保貸款后,大塬頂村群眾馬社累不僅增加肉羊養殖數量,還將羊圈改造成現代化養殖暖棚。他高興地說:“政府給予我們這么多支持,我們一定要努力加油干,爭取把日子越過越紅火。”

       

      大量資金的有效使用,不僅加快縣域特色產業發展步伐,還激發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目前,臨夏縣共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6.4億元,很多群眾都依靠創業貸款發展起了產業,并在穩定脫貧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穩。

       

      不僅如此,臨夏縣還為群眾量身打造“2+X”菜單式保險,即為群眾購買家庭意外傷害保險、大病醫療補充保險和農業保險,筑牢群眾因意外致貧、返貧底線,提升全縣農業生產的抗災能力,提高農民的整體收益。

       

      作為全國脫貧攻堅任務最重、難度最大的省份,甘肅的8個未摘帽貧困縣超過全國剩余貧困縣總數的六分之一。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和災情,又對貧困群眾穩定增收造成一定影響,實現脫貧目標、鞏固脫貧成果都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眼下,甘肅各級干部群眾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緊盯時間節點,倒排工期、動態清零,持續加強產業、就業和消費扶貧,千方百計增加貧困群眾收入,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堅持力度不減,嚴防松勁懈怠,確保脫貧成色。

       

      在脫貧攻堅收官之際,2600萬隴原兒女不畏艱難,盡銳出戰,必將一鼓作氣攻克最后的貧困堡壘。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洪文泉 薛硯 楊唯偉)

       

      甘肅學習平臺

      ?
      ?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免責聲明:
      本網站部分內容來源于合作媒體、企業機構、網友提供和互聯網的公開資料等,僅供參考。本網站對站內所有資訊的內容、觀點保持中立,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如果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該部分內容。



      ?
      ?

      ?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最新資訊
      友情鏈接 >> 更多
      国产精品毛片久久久久久久
          <pre id="1gjim"></pre>
          <pre id="1gjim"></pre>
        1. <th id="1gjim"></th>
          
          
        2. <strike id="1gjim"><video id="1gjim"></video></strike>
          <strike id="1gjim"><sup id="1gjim"></sup></strike>
          <big id="1gjim"></b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