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地處大興安嶺南麓的興安盟曾是內蒙古貧困程度最深的地區。近年來,當地以產業為抓手,扎實開展精準脫貧,超過18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摘帽。(視頻)

這里是內蒙古興安盟幸福嘎查,村民李可新家的水稻今年喜獲豐收。
而在以前,李可新家水稻的凈利潤還不到現在的一半。想賣上好價,品質得先上去。有著大興安嶺優質水源和土壤條件的幸福嘎查,瞅準了綠色有機大米,當地成立合作社,李可新和其他60多戶貧困戶第一批加入。依托統一種植、統一管理,幸福嘎查的有機大米越賣越好。
行走在內蒙古興安盟的一個個嘎查,記者看到,因地制宜發展產業成為這里脫貧攻堅最有力的抓手。位于科爾沁右翼中旗的金祥嘎查,地理和氣候適合牛生長,還盛產草料,當地就把養殖業作為脫貧主導產業,從發放補貼到交易加工,一個以金祥嘎查為代表的肉牛產業鏈正在興安盟形成。
從生態旅游到民族刺繡,如今的內蒙古興安盟幾乎每個旗縣市都培育出了自己的脫貧“拳頭”產業,全盟貧困人口從2013年底的18.5萬人減少到2019年底的1700多人,貧困發生率由16.52%降至0.15%,602個貧困嘎查村全部出列。
央視網